English

频频“越位”的大众文化

2000-05-25 来源:光明日报 孙仁歌 我有话说

近读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关于20世纪文化遗产的反省》,颇受启悟,文中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20世纪大众文化的误区——“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让人为之产生无穷联想。

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文化的转型期,越是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的国家,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就越强劲,越发迅猛。西方国家大概在20世纪初就开始考察和研究大众文化了,有肯定,也有否定,否定之极,甚至被看作是一种“欺骗群众的启蒙”。而在中国,大众文化虽不属于“舶来品”,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却是十分缓慢的,确切地说,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近20年,大众文化才借助于商品、技术和娱乐这三大载体而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气候,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应该说,大众文化的兴起有着积极的社会影响,因为大众文化毕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文化”、“通俗文化”,而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说就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通文化,诸如电影、电视连续剧、商业广告、流行歌曲、畅销书等等,因此大众文化一度被看作是20世纪文化的宁馨儿,以致成为20世纪的文化主流。然而,大众文化虽不乏积极的影响,但其消极的影响也同时存在,也就是说,轰轰烈烈的大众文化既会把人们带进阳光地带,也会把人们导入误区,危险的是,它把人们导入了误区,而让人并不知觉。

在探讨大众文化的误区之前,我们须进一步弄清大众文化本身的意义或特征。潘知常在文中这样论述大众文化的内在本质:“传统的审美观念是建立在精英性的基础之上的,而大众的问世则使得大众性成为20世纪审美观念的转型的契机。具体来说,大众性使得当代文化被新改写,这改写,是通过将文化置身于商品、技术、娱乐这前所未有的三极之间,从而催生一种与精英文化相对的以商品性作为前提、以技术性作为媒介、以娱乐性作为中心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大众文化。”显然,潘知常是从广义的视角上去考察大众文化的意义,这当然不是对大众文化的所谓概念一锤定音,因为大众文化这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与其把它钉死在一个“十字架”上,倒不如汪洋恣肆地展开宏论,给人以整体而透明的昭示。所以潘知常纵笔挥洒,娓娓道来,把大众文化这一20世纪文化的“宠儿”揭示得淋漓尽致。潘知常指出:“在目睹了大众文化肆无忌惮地玩弄精英文化于股掌之上,目睹了大众文化所携囊而来的从俗、通俗、娱乐、煽情、类型化、商业化、快餐化、精神鸦片、文化工业……等种种不堪现象之后,怎样深刻地反省大众文化的世纪性的误区,这种追问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仍然是对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阐释,却也击中要害,指出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冲突与对立,误区似乎也就由此而产生。

其实,大众文化的误导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一些学者就对大众文化持否定态度,认为大众文化重复雷同多、形式大于内容、主要为了通合大众的口味而缺乏原创精神、以盈利为目的的把文化变成了消费品、以娱乐为主却不鼓励独立思考、计划性地生产并自上而下地操纵、屈服于现存的社会权利结构、具有宰割人心的意识形态效果等等。相形之下,具有启蒙、批判以及摆脱束缚潜能的、为艺术而艺术、没有世俗目的的精英文化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尽管以上对于大众文化的贬损和对精英文化的褒扬都不过是一个时期的一家之言,但大众文化的误导始终是存在的、不可否认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大众文化的误导究竟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不妨先读读潘知常的一段浓墨重彩:“本来,在20世纪文化之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各自有其内在规定,偏废则两伤,兼容则两全。然而大众文化一旦为娱乐而娱乐,就会肆意越过边界,把精英文化娱乐化。诸如古典美术挂历化、古典名著影视化、古典诗歌白话化、古典音乐通俗化、古典名胜公园化、古典文史散文化、古典名人平民化……以及卡拉OK代替古典音乐、迪斯科代替了芭蕾舞、通俗文学代替了严肃文学、‘故事大王’代替了小说、摄影代替了绘画、广告代替了艺术等现象,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类问题。”就社会影响而论,“这类问题”是香花则芳香四溢,是毒草则贻害无穷。这当然不是说大众文化就是“狼来了”,只是说大众文化因为其“越位”或“错位”更容易导致误区,而大众文化本身并不意味着任何误区,自然也不必然导致误区。而问题在于真“越位”或“错位”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误导,在社会上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这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

90年代的大众文化似乎已经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丛。某地曾对10岁以下儿童进行过一次心中偶像的调查测试,结果95%以上的儿童填写的却是“一休”。这不禁让人大吃一惊,不想一个小小的“一休”竟把雷锋叔叔、少年英雄赖宁和苏阿芒的成长故事等精神光环一扫光,并牢牢地主宰着儿童的心灵世界。到了90年代中后期,儿童心中的偶像虽丢开了“一休”,却并没有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追逐的对象却几近成人化,诸如歌星任贤齐、童安格,影星莱昂纳多、温丝特,球星罗纳尔多、乔丹甚或软件游戏中的那些名不经传的战将神侠等等,都成了儿童心中的偶象。盲目地追逐明星崇拜明星不能不说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误区。又如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及其续集,一段时间以来,简直把中国老百姓统统给“俘虏”了,疯疯傻傻的小燕子堂而皇之地成了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所尊奉的偶像,小燕子的扮演者赵薇一夜之间就成了大红大紫的明星,继而就成了广告商们的“抢手货”。殊不知《还珠格格》及其续集不过是台湾女作家琼瑶根据一点传说而胡编乱造的一个“故事大王系列”而已。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在它以强劲而迅猛的势头壮大发展的当儿,常常置精英文化于不顾,它所造成的一种廉价的轰动效应却遮蔽了大众去回眸精英文化的视线,大众文化总是喧宾夺主从而也就真的做了“主人”,而精英文化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被“黑云压城城欲摧”般的大众文化挤压得日益萎缩,虽不至于最终落得退场的地步,却也难以从大众文化的重压之下翻起身来重现它的往日光环。

用不着多说,大众文化的误导是显而易见的,它在制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在压缩着另一种文化风景(即精英文化),这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和警惕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